世德堂,作为张姓家族的一个显赫支系,其根源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的儒学学者张世德。张世德,张家的第十七代祖先,生于洪武十八年(1385年),卒于成化十七年(1481年),曾任山东济南府学教谕。他的子孙后代才学兼备,在明清两朝均担任高官,形成了勤俭节约、尊老爱幼、重视教育的良好家风。张家在济南城内拥有两座大宅院,分别见证了张世德及其孙子张廷玉的辉煌历史。
位于澄海冠山之巅的张氏大宗祠世德堂,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探寻的目光。据祠内清光绪二十八年重修的碑刻记载,张氏太始祖自宋景炎年间由福建漳浦迁居至此,开创了冠山的基业,并建造了这座宗祠。历经风雨沧桑,宗祠曾三次遭遇毁损,但至康熙庚寅年得以再次重修,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张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,其门额之宏大,得益于当时晋江族人张会宗在此落籍并高中隆庆辛未科进士,皇帝特赐“澄海初开”之誉,使得门额更显壮观。祠堂为三间二进式布局,左右辅以护厝,虽历经1985年的重修,但仍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,成为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例。
2019年7月,作者与诸友有幸拜访了谢雄斌师傅,并借此机会参观了这座宗祠。在探寻过程中,我们惊喜地发现此处张氏与我们泥沟张氏同为闽漳分潮之派,这一发现无疑加深了我们对张氏家族历史的认识和了解。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祠之匾额“张氏大宗祠”五字,除去“大”字外,其余“张氏宗祠”四字为全潮张氏所通用。据考证,此五字乃当时澄海知县钱梦松所题写。钱梦松,明万历四十年龙游举人,曾任澄海县令两年,期间政绩卓著,不仅修复城寨,还修建了捍卫县城的韩江堤围。他擅长书法,在潮州府各县民间留下了众多传世墨迹,其中多以各姓氏宗祠门额金石为主。
张氏大宗祠世德堂不仅是张家世代的历史记忆所在,更是澄海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祠堂内的碑刻、匾额等文物,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。例如,祠堂屏门上画有的大八卦与对面两个小八卦相呼应,不仅具有装饰性,更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,体现了古人对天地阴阳、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。此外,祠堂屋顶上的风狮爷雕像也是一大亮点,展现了清末民国时期潮汕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审美情趣。
保护和传承张氏大宗祠世德堂显得尤为重要。它不仅是张氏家族的骄傲和象征,更是澄海乃至整个潮汕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对于研究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、家族宗族制度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来说,这座宗祠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因此,我们应该共同努力,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工作,让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宗祠得以永续传承、发扬光大。